2010年4月30日

在法國娶三妻四妾犯不犯法?

一則台灣沒有報的新聞。有一位阿爾吉利亞裔的法國人,篤信伊斯蘭教,娶妻蓄妾,生了十幾個小孩,坐領法國優沃的福利津貼。他的某個小老婆因為交通事故上了警局,扯出了這件案外案。正在想盡辦法趕走非法移民的法國政府,想利用這個機會宣揚「國家認同」,於是,「移民與國家認同部長」宣布要將此人「褫奪法國藉」,然後將之驅離出境。
但這位仁兄可不是省油的燈。他大大方方陪小老婆出庭,面對媒體,對著攝影機說:

基督教准不准情婦我不清楚,但我知道在法國不犯法。如果有情婦是一件違法的事,那麼有很多法國人都要被關進監牢。

果然一語就擊中歐洲的基本價值問題,也就是人權保障與法律正義。一個較左派的網站還故意借用假民調來調侃這件事所引起的爭議:

哪一種人最應該取消他的法國籍?
1. 娶三妻四妾
2. 討厭伊斯蘭教的人
2. 幹蠢事
4. 煽惑人心者

但是大多數的法國人都對這位娶了三妻四妾、信伊斯蘭教、煽惑人心、詐領社會福利的人恨之入骨,(請參考Paris Match民調),獨獨依法奈何不了他。
這事件應該就此不了了之,但一般人對伊斯蘭文化的反感,恐怕又更加深了。

2010年4月28日

比利時還能維持多久


今日 (四月28) 「費加洛報」的線上民調:「你贊成瓦隆尼跟法國合併嗎?」(Seriez-vous favorable à ce que la Wallonie devienne française?) 結果有超過百分之六十的人贊成。
(心懷鬼胎的法國人!)

比利時是一個雙語國家,由兩個語區組成:「瓦隆尼」位於南部,講法語,和法國接壤;「佛蘭德斯」(Flandre)位於北部,講荷語,和荷蘭接壤。近年來,佛蘭德斯人不斷有政治動作,企圖甩開瓦隆尼,和瓦隆尼劃清界限。原因很簡單:瓦隆尼比較窮。
比利時的形成,在當初就是歷史的偶然。

十九世紀前,「比利時」這個國家並不存在。它的誕生,還必須「感謝」拿破崙。1814年,野心勃勃的拿破崙被歐洲聯軍打敗後,法蘭西帝國瓦解,維也納會議上,英、普等列強考慮到最好在荷、普、法之間有一個「阻尼國」,以防止法國再度侵擾,於是不顧荷蘭人的反對,硬將北方信仰新教的「荷蘭」,跟南方信仰天主教的「佛蘭德斯」分割開,和同樣信仰天主教的「瓦隆尼」合併,比利時於焉在1830誕生。
十九世紀末的瓦隆尼,是歐洲的工業重鎮,生產煤,鋼鐵,玻璃,而佛蘭德斯當時還是落後的農業區。
但到了二十世紀中葉,情勢開始扭轉。瓦隆尼的重工業在六○年代漸趨沒落,而佛蘭德斯的汽車工業、化學、紡織業則起而代之,貿易大港安特衛普,經由水、陸的貨櫃轉運,可以連通到西歐各重要城市。

只要造訪過比利時,就可以感受到法語區與荷語區明顯的差距。哀怨的瓦隆尼人認為佛蘭德斯「不知感恩」,想當初在十九世紀,是誰在吸吮他們的奶水?而現在,這些說荷蘭話的,急著要拋棄他們.....
佛蘭德斯人則覺得瓦隆尼人難相處,充滿敵意,財政分配更造成他們沉重的負擔,「每個佛蘭德斯家庭,每年要貢獻一部福斯車供養瓦隆尼人.....」
有相當比例的比利時人,都認為自己的國家「分裂是遲早的事」。那麼,瓦隆尼「割讓」給法國,應該會是個選項囉?

我曾針對這個問題,問過一個學國際關係的法國朋友:「瓦隆尼割讓給法國,你覺得好不好?」他沒有遲疑,馬上回答我:「當然好。」我們大笑,沒有再繼續這個話題。
有一句拉丁彥語「即使希臘人送來禮物,我還是害怕他們」。這是特洛依戰士埃涅俄斯的話,當他看見希臘人送來木馬時,心中充滿不詳的預感。
如果真有那麼一天,佛蘭德斯雙手捧上瓦隆尼,獻給法國,會不會也是當初希臘人送給特洛依人的「禮物」?

請參看Youtube:
Dessous des cartes: Belgique - vers la fracture

音節錯置的藝術

今天學到一個新字:Contrepèterie。
它的意思是,音節的錯置。音節擺錯位置,結果改變原本的意思,出現了料想不到的結果。

例如:
une vieillie dame folle de messe (熱衷望彌撒的老婦人)
變成 une vieillie dame molle de fesse! (屁股鬆弛的老太太)

還有
les Russe sont en te (在過節的俄國人)
(les fesse sont en rut) (「那裡」在發情....)

再來
Quel beau métier, professeur! (教授真是個好職業)
Quel beau fessier, prometteur! (好個漂亮的屁股!....)

是地,是地,就是要變得有點猥褻,有點下流,竄改一本正經的意思才會好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