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日 (四月28) 「費加洛報」的線上民調:「你贊成瓦隆尼跟法國合併嗎?」(Seriez-vous favorable à ce que la Wallonie devienne française?) 結果有超過百分之六十的人贊成。
(心懷鬼胎的法國人!)
比利時是一個雙語國家,由兩個語區組成:「瓦隆尼」位於南部,講法語,和法國接壤;「佛蘭德斯」(Flandre)位於北部,講荷語,和荷蘭接壤。近年來,佛蘭德斯人不斷有政治動作,企圖甩開瓦隆尼,和瓦隆尼劃清界限。原因很簡單:瓦隆尼比較窮。
比利時的形成,在當初就是歷史的偶然。
十九世紀前,「比利時」這個國家並不存在。它的誕生,還必須「感謝」拿破崙。1814年,野心勃勃的拿破崙被歐洲聯軍打敗後,法蘭西帝國瓦解,維也納會議上,英、普等列強考慮到最好在荷、普、法之間有一個「阻尼國」,以防止法國再度侵擾,於是不顧荷蘭人的反對,硬將北方信仰新教的「荷蘭」,跟南方信仰天主教的「佛蘭德斯」分割開,和同樣信仰天主教的「瓦隆尼」合併,比利時於焉在1830誕生。
十九世紀末的瓦隆尼,是歐洲的工業重鎮,生產煤,鋼鐵,玻璃,而佛蘭德斯當時還是落後的農業區。
但到了二十世紀中葉,情勢開始扭轉。瓦隆尼的重工業在六○年代漸趨沒落,而佛蘭德斯的汽車工業、化學、紡織業則起而代之,貿易大港安特衛普,經由水、陸的貨櫃轉運,可以連通到西歐各重要城市。
只要造訪過比利時,就可以感受到法語區與荷語區明顯的差距。哀怨的瓦隆尼人認為佛蘭德斯「不知感恩」,想當初在十九世紀,是誰在吸吮他們的奶水?而現在,這些說荷蘭話的,急著要拋棄他們.....
佛蘭德斯人則覺得瓦隆尼人難相處,充滿敵意,財政分配更造成他們沉重的負擔,「每個佛蘭德斯家庭,每年要貢獻一部福斯車供養瓦隆尼人.....」
有相當比例的比利時人,都認為自己的國家「分裂是遲早的事」。那麼,瓦隆尼「割讓」給法國,應該會是個選項囉?
我曾針對這個問題,問過一個學國際關係的法國朋友:「瓦隆尼割讓給法國,你覺得好不好?」他沒有遲疑,馬上回答我:「當然好。」我們大笑,沒有再繼續這個話題。
有一句拉丁彥語「即使希臘人送來禮物,我還是害怕他們」。這是特洛依戰士埃涅俄斯的話,當他看見希臘人送來木馬時,心中充滿不詳的預感。
如果真有那麼一天,佛蘭德斯雙手捧上瓦隆尼,獻給法國,會不會也是當初希臘人送給特洛依人的「禮物」?
請參看Youtube:
Dessous des cartes: Belgique - vers la fracture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