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6月23日

足球.笑話.法國隊

今年世界杯,法國隊無疑成了最大的笑話。
 
1998年世界杯冠軍,四年前的亞軍,法國隊這次的三場比賽,一平兩敗,沒有建功,沒有任何亮眼的表現,唯一的功勞是「承讓」給地主國南非贏了最後一場球,讓他們對家鄉父老有個交代。

內鬨,球員羞辱教練,教練開除球員,球員罷工,國內輿論譁然,輸球。過去法國人心中的完美球隊,種族融合的象徵(Blanc-Black-Beur, 白人,黑人,阿拉伯人),創造奇蹟的隊伍,已經徹底破滅消失了。

球員們自我中心的舉動,欠缺考量的行為,不僅讓世人大開眼界,也讓法國人蒙羞。體育部長語重心長地說:「我們的孩子不再以你們為英雄,你們毀壞了他們的夢想,法國的形象被你們玷污了。」

法國足協(FFF)是一個不缺錢的單位。愛迪達, GDF Suez (法國瓦斯),SFR (電信業者),家樂福,Credit Agricole (農業信貨銀行),每季各贊助400萬歐元。可口可樂,Toyota, SPORT 2000, Konami, Ferrero, RTL(電台),也各贊助80萬歐元。其他數目、額度不一的贊助場商無法一一列舉。

這麼多錢養一支東拼西湊的雜牌軍,住高級旅館,有吃有拿,不爽還可以罷工,難怪會惹人非議。大批國際媒體跑去看他們練球,不是為了球技,而是想捕捉一些球團跟教練貌合神離或勾心鬥角的畫面。踢輸了,輸得很難看,但早點回家也好,至少對法國人是個解脫.......


話說回來,什麼是世界杯裡最要緊的事呢?贏球?拿冠軍?當然很好。但世人最後記得什麼,有時往出人意料。我不記得上屆冠軍義大利怎麼光榮的贏球,但我記得席丹用頭跟他的對手說hello;或是更早前,留著小辮子的巴吉歐,在最後決勝的十二碼踢中門柱時的神情。甚至小時候看馬拉杜那,印象最深的不是他意興風發帶領阿根廷拿到冠軍那次,而是下一屆阿根廷被德國坦克打敗,他淚眼汪汪接過亞軍獎杯的那一刻。那麼,已經成為最多話題的法國隊,茶餘飯後被聊得最多的法國隊,國際媒體一片訕笑的法國隊,誰知道,說不定又會繼席丹頭錘之後,成為這屆世界杯的話題贏家?

2010年6月21日

課堂照片 - 法式鹹派 Quiche

在同學千呼萬喚之下,我終於整理出上回廚藝教室的照片。我們借用學校的烘焙教室,設備雖然陽春點,但絲毫不影響我們興緻。茲將「法式鹹派」和小甜點「夏夜的優格」秘方大公開 ~~

派皮(pâte sablé):可以在家樂福買到,但最近似乎不好買(受冰島火山影響)。我們用做焗烤濃湯的酥皮代替,效果差強人意;有時間的話,還是用麵粉、蛋、奶油自製比較好。

內餡:洋蔥,培根,磨菇,青蒜,櫛瓜(courgette, zucchini),鹽、胡椒。(其實想吃什麼都可以自己加!)

派皮要先進烤箱烤硬,然後將炒好的菜倒入,淋上混合的牛奶蛋汁,灑上起士(Emmental),進烤箱(180度)烤30-40分鐘。

 Et voilà! 出爐香噴噴的法式鹹派,大家都說讚喲!

 可惜當天竟沒有全班的合照?!

 餐後甜點:「夏夜的優格」,作法很簡單,鳳梨、芒果切小丁,加優格即可,很幫助消化喔~~

2010年6月18日

高中會考哲學考題

我一直認為台灣學生需要哲學教育,這絕對對改善台灣的亂象大有幫助。

台灣的教育裡從沒教導學生「什麼是思考」。老師只會教學生背書和解題,學校上課不夠,怕你記不住,還有參考書和補習班幫你重點整理。面對複雜的問題,我們只被教導如何把它簡單化,而不是去抽絲剝繭,瞭解現象背後的原因。所以一切問題,最後結論都是藍或綠;所以大學學測的作文題目都要既抒情、又要論說的怪題目(例如:「漂流木的獨白」)。作文章沒有真情流露,就變成撒狗血;不明就理亂說,就變成人云亦云。這不就是八點檔「夜市人生」,或每晚讓藍營綠營各自發洩各自取暖永無休止的政論節目?

法國教育有許多地方也是亂七八糟,但哲學教育則是相當可取的。 讓我們來看看今年高中會考(bac)的考題為何:

科學組(S)
  • 藝術需要規則嗎?
  • 人能否決定自己的幸福?
  • 霍布斯《利維坦》選文評論
經濟社會組(ES)
  • 科學真理是否具有危險性?
  • 歷史學家的任務是否在評斷是非?
  • 涂爾幹《道德教育》選文評論
文學組(L)
  • 真理的探討可否做到公正不偏頗?
  • 展望未來是否需要遺忘過去?
  •  阿奎那《神學全集》選文評論
我們注意到,所有的題目都以「問題」的形式出現,事實上「提問」往往比「回答」更有意義。這些問題並不需要我們提供一個八股式的標準答案,而是在思考與分析的過程裡,事件的面向逐漸展開,我們也窺見人的思維的種種潛在性和可能性。

    2010年6月16日

    文科學生人數直直落

    在法國,也有「好學生別念文組」的觀念。

    今年法國高中會考(bac)選擇文組的學生比去年減少百分之二,二十年間,文科學生已遞減了百分之二十八,占所有考生不到五分之一。

    在台灣,大學生了沒什麼了不起,法國其實也一樣。大學被排除在精英教育之外,大學畢業差不多也等於失業,文科學生尤其如此。「一個從哲學系畢業的學生根本就找不到工作,沒有一家公司會要的,」一位巴黎大學的哲學老師如是說。高中會考的組別選擇,也只是反映社會的趨勢而已。

    「成績最好的永遠念S (科學),次好的念ES (經濟與社會),成績普通的選STG (管理學科),沒有STG的話就去L (文學)吧。」這是文科老師的看法。幾間高中還有比較好的文組課程的,多半為了給考高等學校掛保證,或是讓那些文藝青年將來可以去走藝術、學電影。

    費加洛報原文

    值得注意的是,「文學」組+「經濟與社會」組,才是在台灣所謂的「文組」。這兩組加起來的人數,剛好占了考生二分之一,跟「科學組」人數不相上下。這麼一來就和台灣狀況大不相同了。我念高中時,全年級33班裡文組只有4班,占八分之一不到,其他學生全是二、三類組。這麼不平均的分配,這麼薄弱的人文素質,難怪,台灣舉目放去只有工業區和3C電子產品......

    2010年6月10日

    法國猶太知識份子捍衛以色列

    何謂知識份子?在法國,知識份子必須學養深厚(通常是哲學家),兼具儒家的淑世精神(但不能跑去做官),要針砭當代議題,能獨立不受制約地思考問題,人性、社會、政治問題皆包括在內(註:有更好的定義觀迎提供)。簡言之,知識份子敢發表異論,敢挑戰當局,足以代表真正的良知。

    在法國,最常在媒體上出現、代表「知識份子形象」的人有兩位:一位是 Bernard Henri Lévy (BHL),另一位是 Alain Finkielkraut (AF)。兩位,嘿,剛好都是猶太人。

    談論猶太人,這個充滿爭議的民族,奉勸您私下跟友人聊聊就算了。不然,最好穿上盔甲盾牌,以免莫名流彈襲擊或誤踩地雷......
    BHL
    我在法國認識一兩位猶太朋友。當然,都不是第一次見面就知道他們是猶太人,猶太人長相跟別人並沒有明顯不同。「什麼?你是猶太人?」我每次反應都一樣。他們都聰明,會唸書,人也很好。問他們是否遵守猶太戒律,他們說沒有。那麼猶太人的身份代表什麼意義呢?「不如說,我認同的是猶太人的歷史。」什麼是猶太人的歷史啊?奧希維茨,OK, 永遠不能忘.....

    上禮拜(5月31)以色列軍方襲擊了運往加薩走廊的人道救援船,強登船艦扣留物資,並對毫無武裝的人道志工開槍,導致九人死亡,數十人受傷,國際社會群起譴責。

    就在一面倒的譴責聲浪中,兩位法國「知識份子」發言了,抗議以色列「被扭曲」:「我一直認為攻擊事件很愚蠢,」,BHL說,但國際社會竟「發瘋似地」大發雷霆。「以色列也不想血洗無辜人士,以色列事實上中了計,血洗事件根本是救援組織的詭計」,土耳其所安排對加薩走廊的人道救援居心叵側,在這個國家「《我的奮鬥》(希特勒自傳)是本暢銷書」(AF)。兩位「良心」繼續申論:

    「一票塔圖弗份子(宗教偽善者)抗議以色列不願接受國際調查,」(BHL)
    「(批評者)擺出聖人的姿態,背後的惡意,不禁令我感到害怕。」(AF)
    「以色列拒絕的是聯合國人權委員會的調查 - 這個組織,是古巴、巴基斯坦、伊朗那群民主主義份子在管理」...... (BHL)

    好了。接著我們看看蜂擁而至的讀者回應(三百篇)寫些什麼:

    「聰明(又有良知)的猶太知識份子怎麼了,一旦講到以色列就沒了節制跟理性?」

    「只要是猶太知識份子(僅管有非宗教立場且身為法國人)就繼續悍衛以色列,因為他們是猶太人,只要是阿拉伯人就繼續悍衛巴勒斯坦人的恐怖活動,因為他們信回教且是阿拉伯人,那麼就永遠逃不出地域主義和種族主義的魔咒。」

    「應該讓兩位學者看看約旦河西岸屯墾區的地圖,告訴他們道路怎麼被切斷,供給巴人的水源如何貧乏,告訴他們基本人權如何被剝奪,那些人除了抵抗入侵者沒有犯其他罪;告訴他們身為民主人士,面對一個靠(別人)懺悔建立的國家,只能去對抗。」

    「一個曾經遭受過納粹暴行的民族,怎能用相同手段來對付其他民族?」

    「這麼多回應代表什麼?從大革命以來這裡一直是塊擁有土地所有權的地方,大多數人也覺得這件事理應如此;也因為歐洲早在眾人的歡呼聲中推倒恥辱的圍牆。然而,最令人高興的是看到那些被觸怒的假先知們露出了真面目,由於對人性不信任,這些人向我們推銷共產思想末世論。那些一無所有的小人物,只能去擁抱自己的恐懼。」

    「光是BHL和Finkielkraut的名字就引發世界報訂戶220篇回應(95%持反對意見)。達爾富死六百人,只有14篇回應。光這樣就夠令人噁心了。Any comment?」

    「『任何對以色列政策的批評都自動被歸類為反猶,』的確,有時候是這樣。但請告訴我,對其他事情往往沒有激烈反應的人,他們的『反猶』激情是從何而來的?」


    世界報原文

    2010年6月6日

    2009波爾多葡萄酒蓄勢待發

    歐元不是跌跌不休嗎,奇怪的是遊歐洲的費用不跌反漲,2009的葡萄酒還沒上市,行情也一路看漲。好消息是,2009年的波爾多紅酒被各路評薦家齊聲推薦,「既可現喝,也可收藏」,甚至勝過大家公認的好年份2005年。
    根據羅伯帕克(嗯,美國的品酒大師)的看法,他認為波爾多頂級葡萄酒從沒這麼好過(至少他以前沒過波爾多紅酒接近滿分的分數),下列諸酒莊尤其值得關注:

    - Lafite-Rothschild (波亞克產區,1ers grand crus classés, AOC Pauillac)
    - Latour (同上)
    - Margaux (瑪歌產區,1er grand cru classé)
    - Haut-Brion (佩薩克雷歐尼昂產區,1er grand cru classé, Pessac-Léognan) 格拉芙(Grave)地區葡萄園

    (以上四者同為1855年列級之一級酒莊)

    - Cos d'Estournel (第二列級酒莊,聖艾斯塔芙產區,second grand cru classé du Médoc à Saint-Estèphe)
    - Léoville-Poyferré (第二列級酒莊,聖朱里昂產區,second cru classé, Saint-Julien)
    - Pontet-Canet (第五列級酒莊,波亞克產區,5e grand cru classé, Pauillac)

    以上所列酒莊除Haut-Brion來自「格拉芙」區,其他列級酒莊的產區都位於「梅多克」Médoc地區的葡萄園。

    - L'Eglise-Clinet (彭姆候產區,Pomerol) 位於Dordogne河右岸,緊鄰聖艾米里昂(Saint-Emilion)的產區。

    註:許多人搞不清楚酒瓶標示年份是指「上市年份」或「生產年份」。「2009年」即意謂2009年採收的葡萄。

    下圖有列出詳細的波爾多產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