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31日

10 Ways to Get the Most Out of Technology


紐約時報教你如何充分運用高科技與網路資源,值得一看 ~

(譬如:Firefox何以比Explorer好用;保存相片、備份檔案的方法;免費的防毒軟體)

10 Ways to Get the Most Out of Technology

http://www.nytimes.com/2010/12/30/technology/personaltech/30basics.html?_r=1&src=me&ref=homepage

 

2010年11月10日

活動通告(12/22) (三)


「思想之翼」不負責任講座  Café Philo-B1

台灣高中生應該唸哲學嗎?
一從法國高中生的哲學教育談哲學課程是否應列入基礎教育
引言人:何旻燁
主講人:法國巴黎第一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候選人/舒正光
與談人:巴黎第七大學東方語言學系博士候選人/蘇威任
地點:Café Philo-B1
北市泰順街60巷11號

2010年10月20日

Tour de France 2011

不知在吹什麼風,明年七月才開始的法國自行車公開賽,現在已經製作好3D動畫路線圖po上網,值得一看喔。

這個活動的重點有二:
一、每年參與的選手,都要接受庇里牛斯山和阿爾卑斯山兩大峻嶺的考驗,由於難度是全世界自由車賽中最高的,因此也吸引最多好手參加比賽。
二、法國公開賽(Tour de France)基本上就是騎腳踏車繞法國(也不忘沾一下鄰國,明年是義大利),每年都有安排不同的路線(讓你不覺得無聊重複)。專業的攝影團隊,搭配上直升機俯瞰法國各地的風景,海岸線、曠野、麥田、葡萄園、高山、城堡、農村、城市,每經過一個地點都有專家講解,真是認識法國的好方法。



法國公開賽也受到禁藥、選手舞弊打擊甚深。近年來每年都有車手作弊被糾出,遠的不說,去年的冠軍車手、西班牙人Alberto Contador,最近捲入疑似自體輸血,目前正進行調查中,真象仍未明朗。
自從美國選手阿姆斯壯十年前開始參賽起,這項法國體育活動已經變成國際性的盛會,競爭格外激烈,選手為了得勝常常就開始不擇手段。

其實台灣也有很多高山,非常適合辦國際性環台公開賽。我們的國土雖然不像法國那麼大,比賽可以比衝刺兼比耐力(三個禮拜的賽程),但如果密集主攻山路,也足以變成一種國際比賽的特色。有競賽特色,就可以吸引各方好手,如果歐美選手前來參賽,一併吸引媒體前來,將臺灣的高山美景傳送出去,不是行銷臺灣的最好手段嗎?

2010年10月16日

小心,罷工就在你身邊

CONSERVATEUR,
守護、保管的人,維持事物現狀的人或相關態度的擁護者,博物館理員,保育者,保衛傳統的人,守舊份子,
反義字:RÉVOLUTIONNAIRE, 革命份子,改革主義者。

我們知道法國有左派和右派,英國有保守黨和工黨,保守黨右派,工黨(在布雷爾執政之前)偏左。那麼,法國的左派和右派,是不是也一保守,一激進呢?

當然不是,因為全法國人都是保守黨的信徒。你看法國多美麗,多少古蹟,普羅旺斯,一幢高樓也沒有,博物館三步一間。或看看最近的罷工潮,沒多久就要罷駛的地鐵,還有,「純淨不受(英語)污染」的法語,就知道法國人有保守。任何一點改革,都足以引起最強烈的反抗。老年人不願意退休金改變計算方式,年輕人不接受新的可刺激景氣的工作契約,所有人都反對延後退休,難怪歷任法國總統都感嘆:「法國是一個(幾乎)無法治理的國家!」

歷史似乎在用現在進行式嘲諷他們。法國人,一向自詡最懂社會關懷的民族,歷史上每次社會運動,都能演變成烽火燎遍全歐洲的革命風潮,「革命傳統」自是香火不絕。吊詭的是,現在在反對改革的政黨其實是左派,部分原因當然是因為目前的執政黨是右派,但始終站在同情社會運動一方的左派,究竟有沒有認清,上街抗議的群眾,一個個全都是保守主義的忠實信徒?!

極左派領袖貝桑斯諾,受到近來罷工潮街頭人氣的鼓舞,放話說:「一場新的六八學運正在蘊釀中!」如果緊抓既得利益的人聯合在一起,可以推翻全球不景氣的禍首,那麼,大家一起來,吃鵝肝、喝香檳吧!

2010年9月21日

古根漢的YouTube影片

古根漢美術館選取的YouTube影片展,值得一看喔



Les vidéos artistiques de YouTube entrent au musée Guggenheim

2010年7月19日

英格麗.貝當酷兒 (Ingrid Betancourt)

這是一則很有意思的新聞:「英格麗.貝當酷兒放棄法國當局補償金」。

英格麗.貝當酷兒何許人也?她是法國籍/哥倫比亞混血的女記者,也是哥倫比亞的政治人物,在2002年在哥倫比亞被游擊隊組織FARC綁架。當時西方記者在第三世界頻頻遭綁架,阿富汗,巴勒斯坦,利比亞,哥倫比亞,巴基斯坦。綁架的目的,無非是藉機要求贖金以彌補游擊隊開銷。貝當酷兒遭綁架的消息傳出後,法國政府隨即展開了外交周旋,電視,官方活動,晚會,時時可見聲援。我記得巴黎市政府入口前,就掛了一幅句幅英格麗肖像,提醒著市民別忘了遠方同袍的苦難。
一年、兩年過去了,民眾的聲援,官方的努力,彷彿丟到海裡的石頭,這個人始終無聲無息,不知生死,也沒有來自FARC的一點風聲。綁架後三、四年,她的前夫、孩子上電視,拿著牌子,請大家別忘了英格麗,請政府再為救人努力。大家看在眼裡,心裡卻是一陣酸,沒有人相信人質關上四、五年還會活著。市政廳上的肖像依舊掛著,沒有拆下,但大家心知肚明,不拆下,不表示還有希望,只是一旦拆下,就表示認輸了,認定這個人已死,那是多令人情何以堪哪。市政廳上的肖像,遂不知該怎麼好,於是,就這麼繼續掛著罷......
(photo: Fabio Gismondi)
這個逐漸被時間遺忘的悲劇,這個被世人認定不可能再存活的人,居然,在2008年,也就是綁架之後的六年,獲救了。是哥倫比亞官方安排許久的計劃,假借紅十字會的名義運送醫療物資給游擊隊,在一個沉悶的四月天裡。森林裡沒有人意識到有什麼不對勁,僅有的一兩名看守人昏昏欲睡,突然間,醫療人員打開醫療箱,取出武器,轉眼間變成攻堅特種部隊,迅速將看守人擊斃,救出了英格麗和三名美國人質。
獲救的英格麗先在哥倫比亞受到英雄式的歡迎,接著回到法國,薩科奇親自到機場迎接她,全國人在電視上看到這個奇蹟生還的故事無比撼動,為她的求生意志而激動、感動不已。她說:「我的心裡沒有怨恨,只有感恩。」

人質事件沒有畫上句點。令人陶醉的盛宴過後,開始有耳語流傳「法國給了游擊隊多少錢」,輿論接著質疑:法國先前的外交周旋到底有沒有效?或至少,產生了多少效果;乃至於到後來薩科奇也承認「法國並沒有在營救貝當酷兒的軍事行動上扮演任何角色」。
當時跟她一起被綁架的三名美國記者,事後在接受訪問時一致表示,英格麗是一個「極度自我中心」、完全不顧他人安危的人。他們三個人因為跟她一起被俘而吃盡苦頭,反之,當她偶爾因為女性身份獲得什麼利益時,卻從不與他人分享,或者當她有獲救的機會時,她也絕不考慮其他人是否能同時獲救甚或反遭連累。一個同伙表示,英格麗是女王,他們則像她的奴隸。種種損害她在法國人心目中形象的傳言甚囂塵上,令她也不得不出面表示:「當時生存的條件難度困難,人質間的關係,是很難在事後清楚描述的......」
人質安危、政治紛爭、耳語是非,畢竟都一一淡去了。今天的新消息則是,英格麗.貝當酷兒自從被營救後,就不斷循管道同時向哥方和法方政府要求傷害補償救濟,(這是一種很法國式的福利國人民想法吧)。在法方,她要求的金額是八十萬歐元,獲准得到四十五萬。哥倫比亞方面也發出了補償金,但卻引起哥國人民強烈的憤怒,「不知感恩」,「無恥」的批評排山倒海而來,逼得英格麗不得不放棄領取,同時也主動發表聲明放棄法方還未發出的補償金。

 這則新聞在網路上也引發廣大迴響。
「她真是無恥!」
「我們都看走眼了......法國為了營救她花了多少公帑?為一個雙重國籍的人!」
「這個女人的確天不怕地不怕。所有知識份子的良心,曾為她挺身而出過的,都不再敢引以為傲。我們被自己的偶像打了一巴掌。」
「她曾繳稅給法國政府嗎?憑什麼領納稅人的血汗錢?」
「我們先跟她要營救費。」
「我賺的錢,付了那麼多稅給法國政府,然後再通通給這個女人?我真是個白痴。」

英格麗傳奇,終究不敵不景氣年代的生計現實。英雄式的悲喜劇,也一次又一次地被稀釋、被改寫,變成四不像的鬧劇。

2010年7月4日

Tour de France 2010



巴西跟阿根廷既然輸了球,建議大家轉移一下注意力,換換口味吧。
 
2010環法自由車公開賽即將開始。中華電信MOD晚上十點有轉播。跟看足球一樣,你還是可以吹著冷氣,一邊看著大男孩們奮力地騎腳踏車,一邊欣賞法國各地的美景,偶爾也爆出哪一名單日冠軍選手又測出尿液中有睪固酮或是誰又被抓到非法輸血然後又先大聲否認繼而又悔不當初然後又揪出同儻.... 總之,Tour de France向來是我最喜愛的運動節目之一,有機會的話,別錯過了。

2010年6月23日

足球.笑話.法國隊

今年世界杯,法國隊無疑成了最大的笑話。
 
1998年世界杯冠軍,四年前的亞軍,法國隊這次的三場比賽,一平兩敗,沒有建功,沒有任何亮眼的表現,唯一的功勞是「承讓」給地主國南非贏了最後一場球,讓他們對家鄉父老有個交代。

內鬨,球員羞辱教練,教練開除球員,球員罷工,國內輿論譁然,輸球。過去法國人心中的完美球隊,種族融合的象徵(Blanc-Black-Beur, 白人,黑人,阿拉伯人),創造奇蹟的隊伍,已經徹底破滅消失了。

球員們自我中心的舉動,欠缺考量的行為,不僅讓世人大開眼界,也讓法國人蒙羞。體育部長語重心長地說:「我們的孩子不再以你們為英雄,你們毀壞了他們的夢想,法國的形象被你們玷污了。」

法國足協(FFF)是一個不缺錢的單位。愛迪達, GDF Suez (法國瓦斯),SFR (電信業者),家樂福,Credit Agricole (農業信貨銀行),每季各贊助400萬歐元。可口可樂,Toyota, SPORT 2000, Konami, Ferrero, RTL(電台),也各贊助80萬歐元。其他數目、額度不一的贊助場商無法一一列舉。

這麼多錢養一支東拼西湊的雜牌軍,住高級旅館,有吃有拿,不爽還可以罷工,難怪會惹人非議。大批國際媒體跑去看他們練球,不是為了球技,而是想捕捉一些球團跟教練貌合神離或勾心鬥角的畫面。踢輸了,輸得很難看,但早點回家也好,至少對法國人是個解脫.......


話說回來,什麼是世界杯裡最要緊的事呢?贏球?拿冠軍?當然很好。但世人最後記得什麼,有時往出人意料。我不記得上屆冠軍義大利怎麼光榮的贏球,但我記得席丹用頭跟他的對手說hello;或是更早前,留著小辮子的巴吉歐,在最後決勝的十二碼踢中門柱時的神情。甚至小時候看馬拉杜那,印象最深的不是他意興風發帶領阿根廷拿到冠軍那次,而是下一屆阿根廷被德國坦克打敗,他淚眼汪汪接過亞軍獎杯的那一刻。那麼,已經成為最多話題的法國隊,茶餘飯後被聊得最多的法國隊,國際媒體一片訕笑的法國隊,誰知道,說不定又會繼席丹頭錘之後,成為這屆世界杯的話題贏家?

2010年6月21日

課堂照片 - 法式鹹派 Quiche

在同學千呼萬喚之下,我終於整理出上回廚藝教室的照片。我們借用學校的烘焙教室,設備雖然陽春點,但絲毫不影響我們興緻。茲將「法式鹹派」和小甜點「夏夜的優格」秘方大公開 ~~

派皮(pâte sablé):可以在家樂福買到,但最近似乎不好買(受冰島火山影響)。我們用做焗烤濃湯的酥皮代替,效果差強人意;有時間的話,還是用麵粉、蛋、奶油自製比較好。

內餡:洋蔥,培根,磨菇,青蒜,櫛瓜(courgette, zucchini),鹽、胡椒。(其實想吃什麼都可以自己加!)

派皮要先進烤箱烤硬,然後將炒好的菜倒入,淋上混合的牛奶蛋汁,灑上起士(Emmental),進烤箱(180度)烤30-40分鐘。

 Et voilà! 出爐香噴噴的法式鹹派,大家都說讚喲!

 可惜當天竟沒有全班的合照?!

 餐後甜點:「夏夜的優格」,作法很簡單,鳳梨、芒果切小丁,加優格即可,很幫助消化喔~~

2010年6月18日

高中會考哲學考題

我一直認為台灣學生需要哲學教育,這絕對對改善台灣的亂象大有幫助。

台灣的教育裡從沒教導學生「什麼是思考」。老師只會教學生背書和解題,學校上課不夠,怕你記不住,還有參考書和補習班幫你重點整理。面對複雜的問題,我們只被教導如何把它簡單化,而不是去抽絲剝繭,瞭解現象背後的原因。所以一切問題,最後結論都是藍或綠;所以大學學測的作文題目都要既抒情、又要論說的怪題目(例如:「漂流木的獨白」)。作文章沒有真情流露,就變成撒狗血;不明就理亂說,就變成人云亦云。這不就是八點檔「夜市人生」,或每晚讓藍營綠營各自發洩各自取暖永無休止的政論節目?

法國教育有許多地方也是亂七八糟,但哲學教育則是相當可取的。 讓我們來看看今年高中會考(bac)的考題為何:

科學組(S)
  • 藝術需要規則嗎?
  • 人能否決定自己的幸福?
  • 霍布斯《利維坦》選文評論
經濟社會組(ES)
  • 科學真理是否具有危險性?
  • 歷史學家的任務是否在評斷是非?
  • 涂爾幹《道德教育》選文評論
文學組(L)
  • 真理的探討可否做到公正不偏頗?
  • 展望未來是否需要遺忘過去?
  •  阿奎那《神學全集》選文評論
我們注意到,所有的題目都以「問題」的形式出現,事實上「提問」往往比「回答」更有意義。這些問題並不需要我們提供一個八股式的標準答案,而是在思考與分析的過程裡,事件的面向逐漸展開,我們也窺見人的思維的種種潛在性和可能性。

    2010年6月16日

    文科學生人數直直落

    在法國,也有「好學生別念文組」的觀念。

    今年法國高中會考(bac)選擇文組的學生比去年減少百分之二,二十年間,文科學生已遞減了百分之二十八,占所有考生不到五分之一。

    在台灣,大學生了沒什麼了不起,法國其實也一樣。大學被排除在精英教育之外,大學畢業差不多也等於失業,文科學生尤其如此。「一個從哲學系畢業的學生根本就找不到工作,沒有一家公司會要的,」一位巴黎大學的哲學老師如是說。高中會考的組別選擇,也只是反映社會的趨勢而已。

    「成績最好的永遠念S (科學),次好的念ES (經濟與社會),成績普通的選STG (管理學科),沒有STG的話就去L (文學)吧。」這是文科老師的看法。幾間高中還有比較好的文組課程的,多半為了給考高等學校掛保證,或是讓那些文藝青年將來可以去走藝術、學電影。

    費加洛報原文

    值得注意的是,「文學」組+「經濟與社會」組,才是在台灣所謂的「文組」。這兩組加起來的人數,剛好占了考生二分之一,跟「科學組」人數不相上下。這麼一來就和台灣狀況大不相同了。我念高中時,全年級33班裡文組只有4班,占八分之一不到,其他學生全是二、三類組。這麼不平均的分配,這麼薄弱的人文素質,難怪,台灣舉目放去只有工業區和3C電子產品......

    2010年6月10日

    法國猶太知識份子捍衛以色列

    何謂知識份子?在法國,知識份子必須學養深厚(通常是哲學家),兼具儒家的淑世精神(但不能跑去做官),要針砭當代議題,能獨立不受制約地思考問題,人性、社會、政治問題皆包括在內(註:有更好的定義觀迎提供)。簡言之,知識份子敢發表異論,敢挑戰當局,足以代表真正的良知。

    在法國,最常在媒體上出現、代表「知識份子形象」的人有兩位:一位是 Bernard Henri Lévy (BHL),另一位是 Alain Finkielkraut (AF)。兩位,嘿,剛好都是猶太人。

    談論猶太人,這個充滿爭議的民族,奉勸您私下跟友人聊聊就算了。不然,最好穿上盔甲盾牌,以免莫名流彈襲擊或誤踩地雷......
    BHL
    我在法國認識一兩位猶太朋友。當然,都不是第一次見面就知道他們是猶太人,猶太人長相跟別人並沒有明顯不同。「什麼?你是猶太人?」我每次反應都一樣。他們都聰明,會唸書,人也很好。問他們是否遵守猶太戒律,他們說沒有。那麼猶太人的身份代表什麼意義呢?「不如說,我認同的是猶太人的歷史。」什麼是猶太人的歷史啊?奧希維茨,OK, 永遠不能忘.....

    上禮拜(5月31)以色列軍方襲擊了運往加薩走廊的人道救援船,強登船艦扣留物資,並對毫無武裝的人道志工開槍,導致九人死亡,數十人受傷,國際社會群起譴責。

    就在一面倒的譴責聲浪中,兩位法國「知識份子」發言了,抗議以色列「被扭曲」:「我一直認為攻擊事件很愚蠢,」,BHL說,但國際社會竟「發瘋似地」大發雷霆。「以色列也不想血洗無辜人士,以色列事實上中了計,血洗事件根本是救援組織的詭計」,土耳其所安排對加薩走廊的人道救援居心叵側,在這個國家「《我的奮鬥》(希特勒自傳)是本暢銷書」(AF)。兩位「良心」繼續申論:

    「一票塔圖弗份子(宗教偽善者)抗議以色列不願接受國際調查,」(BHL)
    「(批評者)擺出聖人的姿態,背後的惡意,不禁令我感到害怕。」(AF)
    「以色列拒絕的是聯合國人權委員會的調查 - 這個組織,是古巴、巴基斯坦、伊朗那群民主主義份子在管理」...... (BHL)

    好了。接著我們看看蜂擁而至的讀者回應(三百篇)寫些什麼:

    「聰明(又有良知)的猶太知識份子怎麼了,一旦講到以色列就沒了節制跟理性?」

    「只要是猶太知識份子(僅管有非宗教立場且身為法國人)就繼續悍衛以色列,因為他們是猶太人,只要是阿拉伯人就繼續悍衛巴勒斯坦人的恐怖活動,因為他們信回教且是阿拉伯人,那麼就永遠逃不出地域主義和種族主義的魔咒。」

    「應該讓兩位學者看看約旦河西岸屯墾區的地圖,告訴他們道路怎麼被切斷,供給巴人的水源如何貧乏,告訴他們基本人權如何被剝奪,那些人除了抵抗入侵者沒有犯其他罪;告訴他們身為民主人士,面對一個靠(別人)懺悔建立的國家,只能去對抗。」

    「一個曾經遭受過納粹暴行的民族,怎能用相同手段來對付其他民族?」

    「這麼多回應代表什麼?從大革命以來這裡一直是塊擁有土地所有權的地方,大多數人也覺得這件事理應如此;也因為歐洲早在眾人的歡呼聲中推倒恥辱的圍牆。然而,最令人高興的是看到那些被觸怒的假先知們露出了真面目,由於對人性不信任,這些人向我們推銷共產思想末世論。那些一無所有的小人物,只能去擁抱自己的恐懼。」

    「光是BHL和Finkielkraut的名字就引發世界報訂戶220篇回應(95%持反對意見)。達爾富死六百人,只有14篇回應。光這樣就夠令人噁心了。Any comment?」

    「『任何對以色列政策的批評都自動被歸類為反猶,』的確,有時候是這樣。但請告訴我,對其他事情往往沒有激烈反應的人,他們的『反猶』激情是從何而來的?」


    世界報原文

    2010年6月6日

    2009波爾多葡萄酒蓄勢待發

    歐元不是跌跌不休嗎,奇怪的是遊歐洲的費用不跌反漲,2009的葡萄酒還沒上市,行情也一路看漲。好消息是,2009年的波爾多紅酒被各路評薦家齊聲推薦,「既可現喝,也可收藏」,甚至勝過大家公認的好年份2005年。
    根據羅伯帕克(嗯,美國的品酒大師)的看法,他認為波爾多頂級葡萄酒從沒這麼好過(至少他以前沒過波爾多紅酒接近滿分的分數),下列諸酒莊尤其值得關注:

    - Lafite-Rothschild (波亞克產區,1ers grand crus classés, AOC Pauillac)
    - Latour (同上)
    - Margaux (瑪歌產區,1er grand cru classé)
    - Haut-Brion (佩薩克雷歐尼昂產區,1er grand cru classé, Pessac-Léognan) 格拉芙(Grave)地區葡萄園

    (以上四者同為1855年列級之一級酒莊)

    - Cos d'Estournel (第二列級酒莊,聖艾斯塔芙產區,second grand cru classé du Médoc à Saint-Estèphe)
    - Léoville-Poyferré (第二列級酒莊,聖朱里昂產區,second cru classé, Saint-Julien)
    - Pontet-Canet (第五列級酒莊,波亞克產區,5e grand cru classé, Pauillac)

    以上所列酒莊除Haut-Brion來自「格拉芙」區,其他列級酒莊的產區都位於「梅多克」Médoc地區的葡萄園。

    - L'Eglise-Clinet (彭姆候產區,Pomerol) 位於Dordogne河右岸,緊鄰聖艾米里昂(Saint-Emilion)的產區。

    註:許多人搞不清楚酒瓶標示年份是指「上市年份」或「生產年份」。「2009年」即意謂2009年採收的葡萄。

    下圖有列出詳細的波爾多產區

    2010年5月24日

    香榭大道變花園

    Crédits photo : Mairie de Paris / Henri Garat

    上週末聖靈降臨節(Pentecôte),素來創意十足的巴黎市政府又多添一件神來之筆 香榭大道變成一個大花園。看到照片,簡直讓我驚訝到下巴掉下來。幹得好呀,市長!今天我絕對不跟別人說「花都」沒花了。

    France24新聞影片

    2010年5月20日

    博物館之夜


    不是博物館夜驚魂,是五月十四號週五晚上全法國以及歐洲許多城市免費開放博物館給民眾參觀,la Nuit des musée, 今年開始甚至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的贊助。

    趁著春末夏初風和日暖,大家開始在晚間從事戶外活動,野餐,夜遊,何不逛美術館呢?文化部從二○○五年構思出「博物館之夜」,在這個星期五的晚上有免費博物館可看,給年輕人多一個夜間活動的選擇,也給較不年輕的人一個外出的藉口。哎呀,要是台灣有相同的活動該有多好!



    歷年博物館之夜海報


    除了羅浮宮,奧塞,龐畢度,人類博物館等「一級館藏」,其他精彩可供選擇者實在不少,只愁沒有腳力。茲推薦幾處:

    舊國家圖書館(Richelieu) - 國家圖書館遷往十三區後,這裡只保存了古書區。置身在有歷史靈光的閱覽室,仍然感受得到知識的博奧。

    猶太歷史博物館 - 位在瑪黑區,認識猶太民族的生活方式和風俗傳統最好的方法。如果你不喜歡猶太人,你更應該來看看.....

    自然與狩獵博物館 - 「狩獵」一個不正確、不環保的活動,但有歷代王室與貴族的熱情投注,絕對值得一看。位於瑪黑區。

    UNESCO世界遺產中心 - 位在七區軍事學校旁。

    大宮(Grand Palais) - 八千五百噸鋼鐵的漂亮曲線。

    共濟會(Franc-Maçonnerie)博物館 - 歌德,莫札特,華盛頓等美國開國元老參與的組織。地鐵站Cadet (九區)。

    Baccarat美術館 - 知名水晶品牌,位於十六區。


    官方網站(英、法文)  部落格

    2010年5月12日

    二十世紀經典

    新的「龐畢度中心」11日在梅茲(Metz)落成了,二十世紀的藝術作品也順勢搭上新聞列車。「費加洛報」舉辦「二十世紀經典作品」網路票選活動,在造形藝術,建築,文學領域分別提名十部作品。原本只是副刊裡類似「你最喜歡哪部電影?」的活動,卻引發網友熱烈的參與和討論。投票結果,法國人選出了「經典藝術家」:畢卡索,高第,瑟林。

    「時間」或許是認定何謂「經典」最好的方法。二十世紀才過了十年,時間之流也才剛準備進行淘洗,大家則早已耐不住性子,伸長脖子想一探誰能奪冠。「經典,是作品不用出聲卻能抓住你,經典超越已知的評量指標,經典創造自己的語言」,這是格勒諾柏美術館館長的看法。
    費加洛報在每個領域提名十個作品,我們不知遴選過程為何,總之,在這份「帶有法國特色」的名單裡,許多人還是認為漏掉了賈柯梅堤(Giacometti),盧西安.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大師弗洛伊德的孫子),孟克(Munch),康定斯基等。

    二十世紀的經典造形藝術

    第一名:亞維農的少女(畢卡索)
    第二名:舞蹈(馬蒂斯)
    其他獲提名的包括安迪瓦荷的「金色夢露」,羅馬尼亞藝術家康士坦丁.布蘭庫什(Constantin Brancusi)的「無窮之柱」,培根的「繪畫」(Painting),蒙德里安「有紅色的作品二號」,美國藝術家紐曼(Barnett Newman)的「破碎的方尖碑」等等。
    費加洛的圖片

    二十世紀的經典建築

    第一名:聖家堂(高第)
    第二名:雪梨歌劇院(卓恩.烏特榮)
    第三名:古根漢美術館(法蘭克.蓋瑞)

    「人們在評量建築時,美感仍是首要考量」,記者如此歸納。其他入選作品包括紐約市的「克萊斯勒大廈」,巴西首都「巴西利亞」,一個付諸實現了的烏托邦都市計劃(參閱);美國建築師萊特(Frank Llyod Wright)設計在賓州的房子「水瀑」,科比意的隆香禮拜堂,北京鳥巢體育館,以及票數不高,但顯然是費加洛主編最愛的巴黎「龐畢度中心」。
    費加洛的圖片

    二十世紀的經典文學作品

    第一名:瑟林(Céline)的「深夜的旅行」(Voyage au bout de la nuit)
    第二名:普魯斯特(Proust)「追憶逝水年華」(À la recherche du temps perdu)
    第三名:索忍尼辛(Solzhenitsyn)的「古拉格群島」

    前兩名的得票率相當接近,相差不到一個百分點,也都明顯高於其他作品。第三名的索忍尼辛,曾在戒嚴時代來過台灣,並造成極大轟動。當時島上還瀰漫著濃厚的反共氣氛,政府和民眾充滿熱忱地迎接作家,必定在他心裡留下深刻的印象,這段插曲甚至成為作家回憶錄中的一章。
    其他入選者有馬奎斯的「百年孤寂」,亞伯科恩的「主人的愛奴」(Belle du Seigneur),海明威的首部小說「太陽照常升起」,喬伊斯的「尤利西斯」(只獲得4.45%支持),福克納的「聲音與憤怒」(The Sound and the Fury), 奧地利作家穆希爾(Robert Musil)的「一無是處的人」(L'Homme sans qualité)。
    費加洛的圖片

    瑟林的「深夜的旅行」我沒有讀過,只知這個人生前因發表反猶言論而備受爭議,許多本小說被禁,至今不知是否解禁?當初發行的初版「孤本」,至今早成了古董書市的搶手貨。記者形容為「野蠻而又現代」的「深夜的旅行」,在法國人心目中地位竟超過普魯斯特的高貴心靈世界。雖然因為政治不正確而長期被低估(文學課本不選讀,高等學校入學測驗不考),瑟林終究「從煉獄走進了萬神殿」。

    2010年5月10日

    歐洲無法一手掌握的敵人 - 投機客

    「世界報」報導,歐洲國家領袖如梅克爾等,已經決定積極對抗金融市場玩家,金融市場管理局(AMF)主席朱耶也承諾要「處罰這些不乖的人」。問題是,這些人無從掌握。

    什麼是投機?「投機的原則很簡單:預測市場變化,然後行動。具體來說,一名商人購買商品,不是出於需要,而是因為之後他認為自己能夠從市場價格的上揚或下降中獲利。」

    「這一套機制變得很危險,當它牽涉的不再是商品,而是其衍生產品,這裡面沒有任何實質經濟的基礎。
    希臘的情況就是這樣。當評級機構調降希臘評等,傳統的投資者單位,如信託基金(sicav),養老基金,合作社(mutuelle),在購買政府債券時就不得不投保,以保障違約情況出現這叫作「信用違約交換」(CDS):違約的風險愈高,保險的價格也愈高。」

    投機者依據預測的風險程度,大量買進或賣出CDS,市場被嚴重擾亂。價格不斷下拉:預測,甚至謠言,變成唯一決定的基礎。這種行為可稱作「投機性攻擊」。」

    那麼,歐洲所指的「投機客」,具體指的究竟是誰?信評基構(穆迪,標準普爾,惠譽)助長了投機環境,譬如,標準普爾刻意在市場結束前十五分鐘調降希臘主權信用評等,造成市場恐慌。市場恐慌,變得神經過敏,於是一點風吹草動都能風聲鶴慄,這就形成散播謠言的天堂。

    「對沖基金」(hedge funds)造成美國二級房貸危機,二級房貸又釀成全球金融危機。「
    這些對沖基金不處理現金。它們只處理債務以及衍生性產品,走一條短期性又富侵略性的邏輯;他們只做投機。這些對沖基的數量大約有一萬,通常位於避稅天堂,管理一兆五千億到兩兆美元的資本。」

    歐洲準備研擬法案迫使對沖基金遵遁一定規範,法案目前已在協商中。只是,「揭露和懲處這些人幾乎不可能」。AMF主席僅管放狠話,甚至語帶威脅,但卻不知道敵人在哪。錢依舊不斷在世界各地、在倫敦、在巴黎、在柏林的銀行間流竄。

    另外,投資銀行例如高盛(Goldman Sachs)發明異常複雜的金融商品,也是造成市場失控的元兇。高盛
    對希臘債務的「化妝」,以及對次級抵押貸款「背書」、販賣,都可能構成詐欺罪。

    歐盟已允諾希臘三年的紓困計劃,法國也凍結了未來三年的政府預算成長。
    縮衣節食的時代,即使這類的政策宣示,都可能給投機客一個順勢獵殺的機會。

    見世界報:
    La spéculation, ennemi insaisissable de l'Europe

    2010年5月6日

    歐元危機的啟示

    「世界報」公布了歐洲各國的負債狀況,每個國家的負債占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例。

    我們看到,西歐主要國家的負債比大致介於60%到115%之間。義大利,希臘,比利時三國,已經連續三年名列負債國的前三名。

    近日來,市場也不斷盛傳西班牙將步入希臘後塵。為何自統計表上看來還好?(負債比只有53.2%) 事實上,這個數字僅代表政府部門的財務赤字,民間企業的負債已達到GNP的178%。債主呢?主要是德、法國兩國的銀行。據估計,西班牙所需的輸困金額可能高達2800億。
    由圖表上可看到,不僅是希臘,所有國家都在「以債養債」,以舉債來應付開支,只是程度有別。德、法兩國的財政赤字,近三年來也急遽攀升。

    處理負債的方式

    國家在處理負債時,除了老實還債,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印鈔票。不斷印鈔票導致通貨膨脹,債務占GDP的比重也就大幅下降。債務負擔解除,除了民眾必須承受上揚的物價,但真正的受害者,當然是原本的債權人囉,通貨膨脹愈厲害,他們債券上的數字也就愈沒價值。

    上面所說的貨幣調節,只在一個國家擁有獨立貨幣時成立。希臘由於位於歐元區,便無法經由中央銀行進行貨幣調控。
    那麼,把希臘從歐元區剔除好嗎?讓他們恢復從前的貨幣,自己去調節,自己承擔通脹的苦果可否?
    歐盟沒有這麼做。不是出於同情希臘,或堅持歐元區的完整性,而是因為希臘的債權人不是別人,正是德、法的銀行!如果按照上述方法讓希臘回復達克瑪貨幣,那麼,損失的最終還是德、法自己的錢。

    危機的三點啟示

    此外,希臘的危機讓我們瞭解到幾件事:

    1。從這次事件的決策過程,讓我們看到所謂「德法火車頭」,實際上是個德國製的ICE車頭,而不是法國的TGV,僅管法國仍舊繼續認為自己是歐盟的龍頭之一。歐洲的事,還是梅克爾大姊說了算;至於那可憐的「歐盟總統」Herman Van Rampuy,則完全找不到自己的用處。近來他接受訪問時就很委曲地說道:「當初我已經盡我所能讓自己不要被提名啊!」

    2。造成歐元危機的原因很多,但市場上許多「唱衰歐元」的人,卻未必是客觀的經濟學者,而是詭詐的投機客。譬如,「投資大鱷」索羅斯,近來就不斷放出風聲,撰文「分析」歐元即將崩盤、或終將崩盤,製造全世界對歐元的信心恐慌。索羅斯的專長,就是善於利用各國金融風暴大賺其錢。他的熱錢在各國股市進進出出,放空股市匯市。亞洲金融風暴發生時,許多國家都因為索羅斯的刻意放空而失血嚴重。這種貪婪的投機主義者,不但沒有因為吸吮世人的血汗錢而遭受國際制裁,反而還被許多投資人封為「金融天才」「投資之神」,國內的財經專家、股市名嘴,也大多跟著這種人渣起舞。當一般都相信他的話時,也就是他眉開眼笑看著自己的帳目翻了又翻的時候.....

    3。信評機構在去年十二月,還將希臘的財務狀況評為A-的「中上級」。「標準普爾」在四月27日將希臘調降至BB+級,也就是垃圾級。
    從A-級到BB+級,中間尚有BBB+, BBB, BBB-三個「中下級」,才輪到BB+的「垃圾級」。
    短短四個月的時間,可以從「中上」一路降為「垃圾」,這代表什麼?首先,是希臘政府說了謊 -- 關於這點,事實已經很明顯,各國也都吃了悶虧。第二,是信評機構亂評。四個月可以從「中上」變成「垃圾」,表示信評機構的評斷毫無實質基礎,說穿了只是跟隨市場風聲亂下評比。不論是對一個國家的財政狀況缺乏深入的瞭解,或是根本缺乏瞭解的手段,都表示信評機構的評比不可信。無怪乎,德國總理梅克爾希望歐洲有自己的信用評比機構(見5月3日世界報)。

    2010年5月1日

    五月的祝福















    五月一日,人們互贈鈴蘭花祝福彼此。

    每年只有這個日子前、後幾天才見得到的鈴蘭花,有一個特別的英文名字,lily of the valley。彷彿是春天從山谷裡遣來了使者,純白的訊息,帶給人們無盡的喜悅和幸福。

    2010年4月30日

    在法國娶三妻四妾犯不犯法?

    一則台灣沒有報的新聞。有一位阿爾吉利亞裔的法國人,篤信伊斯蘭教,娶妻蓄妾,生了十幾個小孩,坐領法國優沃的福利津貼。他的某個小老婆因為交通事故上了警局,扯出了這件案外案。正在想盡辦法趕走非法移民的法國政府,想利用這個機會宣揚「國家認同」,於是,「移民與國家認同部長」宣布要將此人「褫奪法國藉」,然後將之驅離出境。
    但這位仁兄可不是省油的燈。他大大方方陪小老婆出庭,面對媒體,對著攝影機說:

    基督教准不准情婦我不清楚,但我知道在法國不犯法。如果有情婦是一件違法的事,那麼有很多法國人都要被關進監牢。

    果然一語就擊中歐洲的基本價值問題,也就是人權保障與法律正義。一個較左派的網站還故意借用假民調來調侃這件事所引起的爭議:

    哪一種人最應該取消他的法國籍?
    1. 娶三妻四妾
    2. 討厭伊斯蘭教的人
    2. 幹蠢事
    4. 煽惑人心者

    但是大多數的法國人都對這位娶了三妻四妾、信伊斯蘭教、煽惑人心、詐領社會福利的人恨之入骨,(請參考Paris Match民調),獨獨依法奈何不了他。
    這事件應該就此不了了之,但一般人對伊斯蘭文化的反感,恐怕又更加深了。

    2010年4月28日

    比利時還能維持多久


    今日 (四月28) 「費加洛報」的線上民調:「你贊成瓦隆尼跟法國合併嗎?」(Seriez-vous favorable à ce que la Wallonie devienne française?) 結果有超過百分之六十的人贊成。
    (心懷鬼胎的法國人!)

    比利時是一個雙語國家,由兩個語區組成:「瓦隆尼」位於南部,講法語,和法國接壤;「佛蘭德斯」(Flandre)位於北部,講荷語,和荷蘭接壤。近年來,佛蘭德斯人不斷有政治動作,企圖甩開瓦隆尼,和瓦隆尼劃清界限。原因很簡單:瓦隆尼比較窮。
    比利時的形成,在當初就是歷史的偶然。

    十九世紀前,「比利時」這個國家並不存在。它的誕生,還必須「感謝」拿破崙。1814年,野心勃勃的拿破崙被歐洲聯軍打敗後,法蘭西帝國瓦解,維也納會議上,英、普等列強考慮到最好在荷、普、法之間有一個「阻尼國」,以防止法國再度侵擾,於是不顧荷蘭人的反對,硬將北方信仰新教的「荷蘭」,跟南方信仰天主教的「佛蘭德斯」分割開,和同樣信仰天主教的「瓦隆尼」合併,比利時於焉在1830誕生。
    十九世紀末的瓦隆尼,是歐洲的工業重鎮,生產煤,鋼鐵,玻璃,而佛蘭德斯當時還是落後的農業區。
    但到了二十世紀中葉,情勢開始扭轉。瓦隆尼的重工業在六○年代漸趨沒落,而佛蘭德斯的汽車工業、化學、紡織業則起而代之,貿易大港安特衛普,經由水、陸的貨櫃轉運,可以連通到西歐各重要城市。

    只要造訪過比利時,就可以感受到法語區與荷語區明顯的差距。哀怨的瓦隆尼人認為佛蘭德斯「不知感恩」,想當初在十九世紀,是誰在吸吮他們的奶水?而現在,這些說荷蘭話的,急著要拋棄他們.....
    佛蘭德斯人則覺得瓦隆尼人難相處,充滿敵意,財政分配更造成他們沉重的負擔,「每個佛蘭德斯家庭,每年要貢獻一部福斯車供養瓦隆尼人.....」
    有相當比例的比利時人,都認為自己的國家「分裂是遲早的事」。那麼,瓦隆尼「割讓」給法國,應該會是個選項囉?

    我曾針對這個問題,問過一個學國際關係的法國朋友:「瓦隆尼割讓給法國,你覺得好不好?」他沒有遲疑,馬上回答我:「當然好。」我們大笑,沒有再繼續這個話題。
    有一句拉丁彥語「即使希臘人送來禮物,我還是害怕他們」。這是特洛依戰士埃涅俄斯的話,當他看見希臘人送來木馬時,心中充滿不詳的預感。
    如果真有那麼一天,佛蘭德斯雙手捧上瓦隆尼,獻給法國,會不會也是當初希臘人送給特洛依人的「禮物」?

    請參看Youtube:
    Dessous des cartes: Belgique - vers la fracture

    音節錯置的藝術

    今天學到一個新字:Contrepèterie。
    它的意思是,音節的錯置。音節擺錯位置,結果改變原本的意思,出現了料想不到的結果。

    例如:
    une vieillie dame folle de messe (熱衷望彌撒的老婦人)
    變成 une vieillie dame molle de fesse! (屁股鬆弛的老太太)

    還有
    les Russe sont en te (在過節的俄國人)
    (les fesse sont en rut) (「那裡」在發情....)

    再來
    Quel beau métier, professeur! (教授真是個好職業)
    Quel beau fessier, prometteur! (好個漂亮的屁股!....)

    是地,是地,就是要變得有點猥褻,有點下流,竄改一本正經的意思才會好笑......